海角七號創了國片新高,給了國片希望,而且,是很大的希望。
「妳去看了海角七號了沒有?喜歡阿嘉還是范逸臣?」,幾個禮拜前朋友問道。我根本也還沒時間去看,但,朋友們、長輩們,網路上、報紙寫、電視媒體報導,奔相走告,真是奔相走告,我也真的很想看,為什麼會比周杰倫,周董所導所演的「不能說的,秘密」,來勢洶洶,紅的令人驚嘆,更聽說又哭又笑。
九月初吧,我逮到一個空閒的下午,到了京華城去看了「海角七號」。
一開始的那句話,「我X你個台北」,說出很多人的心聲。台北,每到過年便空了很多,因為離家返鄉團圓,從中南部各地方,來台北築夢的人真多。台北,很都市化的形象,名品、名店、名人、名演員、名歌手,還有太多太多國際般的舞台,都在台北。但,也很現實的粉碎了許多築夢的人,沒什麼理由,因為,它是台北,與香港、東京,差異不是太多。
這個劇本,非常的草根性。
馬如龍所飾的代表,強力爭取恆春本地人,加入即將舉行的日本偶像歌手演唱會,他的觀念很簡單,這裡是恆春,恆春還有人才,外來人開演唱會可以,但,先讓恆春人熱場。真有適合人選嗎?代表信心十足,他的手下卻把握全無。阿嘉放棄台北回恆春,暫時也沒什麼工作機會,剛好茂伯摔斷了腳,把郵差送信的任務交給阿嘉,故事從此開始發展。其實,代表是阿嘉的繼父,兩人的關係冷漠到我遲鈍的才知道,有一幕阿嘉很冷的態度,馬如龍問了一句什麼話…( 原諒我真的想不起來 )。幾天後就要開唱了,恆春這頭所有的會玩樂器的人全被征召了,茂伯會月琴、水蛙會打鼓、唱詩班會演奏的小妹、吹口琴與吉他的交警,是這群人組織成一個樂團,是他們嗎?是的,別懷疑。阿嘉還是參與了,茂伯終於願意搖鈴就好,雖然是千百個不爽,當他表示要讓位時,沒有人挽留的立刻同意,「ㄍㄢˋ,回答的那麼快做什麼?」,這個可愛的超級國寶,把日常生活中我們的第一反應,給活生生的演出來,真的很可愛,真的很好笑。
這部電影,沒有華麗的裝扮與背景,幾乎都是聳到不能,除了日本女孩友子,其他,個個是台客,整個對白也以台語為主,我幾乎是緊盯字幕,因為,太流利的台語我不是太懂。溫情充滿了恆春的全部,代表用賓士車送信,為的是讓阿嘉有時間練習,阿嘉是整個樂團的骨架,儘管他在台北並不如意,但在恆春,他是一股主力。樂團是相當成功的,茂伯的月琴還是出場了,國寶耶,聽到那手被「安可」的歌曲,不禁熱淚滿眶。日文的旁白,也是因為一個日本老師,他為什麼會來台灣,與台灣女子產生戀情?因為,日本人佔據台灣。我們讀歷史時,總是可恨的日本人啊,而,「海角七號」就是讓我們不去想到那段歷史,我們想看的是道道地地的恆春小腳色們,如何表現與實現他們的音樂夢想啊。
會去看「海角七號」,不是因為范逸臣圓了我的夢;喜歡「海角七號」,不是因為范逸臣參加演出,海角七號對台灣的另一種詮釋,每一個人都有權利夢想,當夢想結合,如果能加上代表 ( 馬如龍所飾 )的觀念「這裡是恆春,恆春還有人才」,我們又何必一昧的「日流」、「韓流」?話說「台」這個字眼,很怕被標上「台客」、「台妹」、「很台」的我們,不覺得「海角七號」真的很台,卻可以台的很可愛。
踢走外來語吧,「殘念」、「鹹濕」、「師奶」、「好靚」,完全是日語、香港話的用詞,要嘛,用日文或廣東話發音,我就是如此,普通話歸普通話、英文就英文、台語也可以、日文懂少許;否則,何必老用外來語來忘記自己?台,有什麼不可以?
「海角七號」真的很優。
「妳喜歡阿嘉還是范逸臣?」朋友再度詢問,我的答案呢?
第一喜歡「海角七號」;然後呢,喜歡阿嘉與范逸臣。